除此之外,穿衣也不一樣。
絕不是天熱穿得少,穿得短就舒服。也絕不是穿著越暢銷的布料,人就越有品味。
在這一點上,舊時“老京城人”早已總結出一套絲毫不亂的準則,布料顏色各有規(guī)矩。
大體是從入夏開始到三伏,紡綢單衣到各種羅、紗、夏布,依次更換,顏色則以牙百、月白、湖色、寶藍為多。
(注:夏布,用苧麻以純手工紡織而成的平紋布、羅紋布。又名苧布、生布、麻布、扁紗。因常用于夏季衣著,涼爽適人,又俗稱夏布、夏物。)
這套著衣標準甚至具有額外的意義,還能顯示一定的年齡、修養(yǎng)、品味、階層。
當然,經(jīng)過“運動”之后,像“寶藍”與“湖色”這樣的的顏色概念,人們都已經(jīng)很陌生了。“牙白”與“月白”也很少有人能分得清區(qū)別了。
甚至許多老布料因手工制造特別麻煩,屬于“產(chǎn)量少價格高,陳舊衰老”的產(chǎn)品,而被工業(yè)產(chǎn)品取代。在市場已呈衰微之式,沒什么人認了。
但從洪衍武的角度來講,如今的他既不愿把自己的一身傷痕和肌肉亮于市井,引人側目。又不愿再穿那些化纖的破玩意,愉悅了別人為難了自己。也就能更深刻地體味到這些“被時代淘汰”布料的好處了。
像瀏陽圓絲細夏布,曾以“織工精巧、質地特別細膩稱雄于世”,明代即被列為朝廷貢品。
洪衍武一從王蘊琳的口中知道了這種衣料,就連跑了好幾家店鋪去問,最終總算在“大柵欄”的“榮昌布店”里找到了。
(注:榮昌布店即京城老字號“瑞蚨祥”,此綢緞莊在“運動”中先后更名為“洪衛(wèi)兵布店”、“紅旗布店”、“迎新布店”、“榮昌布店”)
價格還真是不便宜,八毛錢一尺,比五毛四一尺的純棉布都貴,但做了衣裳一穿可就脫不下來了。
因為一分錢一分貨啊,那通氣性確實是好,布料細膩,不沾不黏。還能熨燙扳平,穿在身上實是舒適、清涼。
洪衍武便又找了回來,想多買點。再一問,三絲羅,六絲羅,加上曾經(jīng)名揚天下的“雞骨白”,整個店也就不到四匹瀏陽夏布了。
接待他的老師傅還說了,雖然是陳布,扔店里十幾年了,可質量沒毛病。這東西進價也貴,就算要的多,價格只能打個九折。但因為不是棉織品,倒可以免了布票。
那洪衍武還客氣什么呀??芍鴿M京城,或許也就這么些了。不用說,七毛二一尺統(tǒng)統(tǒng)拿下。三百多塊他全給包圓了。
這下子別說出乎老師傅的意料,更是當場轟動,讓一眾店員和旁邊的顧客都瞠目結舌。
私下里那些小年輕們議論了好幾天呢。無不認為洪衍武是個天大傻子。這么貴的東西,又不時髦,一下買這么多匹那不有病嗎?
可誰傻誰知道,那些店里的幾個老師傅事后都后悔上了,覺著應當早買下點來自己留著用。這都賣了,今后沒準就買不到了。
真明白的人還不止這幾個人呢,老蘇也是。
這個資深老裁縫一看洪衍武拿來的布,伸手折了幾折就由衷地稱贊上了。
老蘇說經(jīng)線緯線都用得好,才能這么順,這么軟。像這么細的好夏布已經(jīng)十多年未見了。而且能把苧麻紗線織成羅布的樣子,這技術也基本失傳了。這布買得絕對值!八毛?一塊都該買!
把洪衍武可給美壞了。
緊跟著,蘇家父子一起忙和了得有倆禮拜,整個觀音院東院四家人就都有了新夏衣。
在此聲明一下,這可不是洪衍武無端地傻大方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