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城的四合院由來已久,從金代起始,演變沿用至今,在全國乃至世界都赫赫有名。
要說這其中的講究,那可太多了。
單拿代表房主人社會地位的象征大門來講,光憑這個門就可以彰顯房出房主人的家境和尊優(yōu)程度來。
像除了《清會典事例》中規(guī)定的,親王、郡王、世子、貝子這些皇親國戚的“王府門”各有不同規(guī)制。官宦人家的“廣亮門”、“金柱門”也有不同講究。百姓里的“蠻子門”、“如意門”、“隨強門”,同樣有門戶高低之別。
因此人們常說的“門第”、“門當戶對”,便是由此得來引申含義。
總之,這四合院里面包含的東西可謂自成一套系統(tǒng)。任何東西的規(guī)制、形式、樣式,都值得深究,瓦、木、油、雕,哪一樣活兒也不簡單。
其具體細情,別說當今的人們已經(jīng)大多不了解,就是在古建行里也不是人人精通,了然于心的。咱們要在此一一羅列,說個明白也并不現(xiàn)實。
不過,要是來形容一下洪家宅院面積和范圍,咱們只需先把兩個量化詞搞清楚便好。那就是“進”和“跨”。
大家都知道,“四合院”是對京師獨有的合院建筑形式的一種統(tǒng)稱。
“四”指的是“東南西北”四面,“合”即四面房屋聚合在一起,圍成一個“口”字形。
只要符合這兩樣要求,都可以叫做“四合院”。
可人因貧富不同,住宅的規(guī)格必然也不同。這種簡單形制的四面圍房的一個小院兒,其實只能滿足小門小戶的需求。
像貴族、官員、有錢人家的私宅往往會有數(shù)重院落,正房前有軒廊,后有抱廈,東西各有廂房,豪華寬敞。院落內(nèi)外還有不少附加設施,還都帶著花園。
這樣極其復雜的四合院又該怎么用語確切地表達和區(qū)別呢?
那就在這個“進”和“跨”字上了。
簡單來說,可以把“進”當成一套四合院院的“經(jīng)線”來講,它代表了宅院的縱深。
一個由四面房屋圍成的庭院,為四合院的基本單元,稱為一進四合院,。如果哪個宅子有圍成兩個院落,即為兩進四合院,有三個院落則為三進四合院,以此類推。
朝的權貴,多的能達到七進、八進,“一入侯門深似?!敝f不是空。
只是由于空間的實際限制,可并不是所有宅院都能無限以縱向發(fā)展的,于是一些大宅院便出現(xiàn)了橫向結構
這就是“進”相對的,“跨”的概念。它可以當做“緯線”來講,指的是寬度。
其道理和“進”一樣,有多少左右的并聯(lián)的院子,就有多少“跨”。
通常將沿中軸線布局的院落稱為“中路”,分居兩
筆趣庫側的院落則根據(jù)方向分布,而稱為“某路”跨院。
如以洪家老宅為例。
由于煤市街是南北朝向的大街,他們家在街西邊。
且因為經(jīng)過幾代人擴建,把中路院落逐漸完善到了有大門,有影壁,有外院,有二門,有內(nèi)院,三進院,再加一個后院的規(guī)模。
他們家的老宅便可以稱之為“坐西朝東的四進四合院”了。
當然,這種朝向正房的方位也是坐西朝東,肯定比坐北朝南的正統(tǒng)院落要次一等。老話怎么說的?“有錢不住東南房,東不暖來夏不涼嘛”。
可洪家后來又用逐漸加蓋的幾個北路跨院彌補了這種不足。
雖然未能把周邊有的人家并列進來,實現(xiàn)空間應用的最大化,新增部分有些不太齊整,猶如一束散花。
但畢竟瑕不掩瑜,這些跨院無疑使得整體院落的功能性愈加完善。
讓洪家最終成為了有門房、有賬房、有車馬房、有挑夫班、有私塾、有客廳、有花廳、有餐廳、有庫房、有廚房、有廁所、有園林、有洋樓的“深宅大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