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十九日我們來到了一個叫做望山的小縣城。
這是一個貧困縣,貧困到哪個地步呢?即使你跟那里的村民說上學(xué)免費,他們也不會將孩子往學(xué)校里面送。
雖然上學(xué)免費,但是孩子得吃,得喝,得穿啊。
那還不如上山放牛去,至少,賣了??梢责B(yǎng)活人。
因此,當(dāng)你開車穿村而過的時候,你幾乎可以看到整個村的小孩——他們都在馬路邊,田埂上放牛。
進了望山縣城之后,我將車停在了老街的巷道邊,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藏龍道人那幫人晚點發(fā)現(xiàn)車子,給我們足夠多的出川時間。
事實上,這個時候我們已經(jīng)很餓了,不過,飯可以晚點吃,車票一定要早早的買,因為像這樣的小縣城,長途車一般一天只有一趟,錯過了今天的車,就只能明天請早了。
買好車票之后,我們在路邊小吃店里吃湯粉,開店的是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,頭發(fā)花白,一只手又短又粗,一看就知道是常年做農(nóng)活給磨的,另一聽衣袖卻是空空蕩蕩,也因為老板身體不方便,粉煮好了都是客人自己端。
我端粉的時候發(fā)現(xiàn)店面一角放有一個神龕,神龕里供有一尊木像,依稀看上去有些眼熟,像是在哪里見過一樣,我搖了搖腦袋心說我這是怎么人,人家供的是神,哪有神是我能見到的啊!
但是,我終于還是沒有忍住,問道:“老板,你供的這是什么神???”
老板看了我一眼道:“小伙子,你是從外地來的吧!”
我點頭。
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神,比方說福建,廣東地區(qū)供的媽祖,內(nèi)地人卻多不認(rèn)識,你問媽祖是誰?別人自然知道你是外地人了,東北人就更奇葩了,他們有“出馬”“請神”之說,每個人家里供的神像都不一樣,那也正常得很。
老板原本神光灰暗,但是看向神龕之后,眼中漸漸地有了光彩:“他不是神,而是一位入世的高人,姓婁諱其水,他老人家是活菩薩下凡呀,在望山縣,每十個人,就有一個人受過他老人家的恩惠,我跟你這么說吧,
如果不是婁老爺子,我哪有機會在這里開粉店,吃飽穿暖還有遮風(fēng)擋地的地方啊,二十年前就尸骨寒透了,他老人如閑云野鶴,來去無蹤,我即使想要報答他的恩情也
無處去尋,所以就在店里供了他的神像,晨昏三叩首,早晚一爐香,當(dāng)是報答他的恩德了!”
聽到這里,我的神情變得復(fù)雜起來。
再看神龕中的人像,你還別說,從某種程度來說,與婁其水真有幾分相似,不過因為雕刻師的水平問題,我沒有一眼認(rèn)出。
此時的我,都感覺不到湯碗燙手了,看著老板道:“我倒想聽聽,這老頭到底作過什么好事!”
“哎!”老板似乎對我直呼婁其水為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