謝枕玉去京外的永寧寺中剃度,入了佛門。
他已年過四十,這些年來天南地北的遠行,如今臉上有了肉眼可見的皺紋,眉眼依舊可見年輕時的風華絕代。
曾經(jīng)那抹觸不可及的天上月,現(xiàn)在沾滿了紅塵風霜,唯獨雙眸多了溫度與通透,沉淀著歲月幽靜的韻味。
脫去錦衣華服,換上灰青色長衫,萬人之上的首輔大人成了永寧寺中一名尋常無奇的僧人,方丈賜法號吾念。
至此,謝枕玉對謝父已經(jīng)沒有什么怨恨了。
雖然雙方?jīng)]有太深的父子溫情,但對方在晚年時,好歹給他添了幾個弟妹,使得大房一脈后繼有人,他才能如此灑脫沒有后顧之憂地選擇出家。
否則來自謝家的阻攔還真是件令人頭疼的事情。
謝枕玉拋卻了一切雜念,開始專注投身于研究佛學(xué),自打年輕時在寒山寺住過一段時間后,他對于佛學(xué)的興趣便日漸濃厚,不曾停下鉆研。
以前還做謝首輔的時候,有時間也會來與僧人們討教佛經(jīng)。
因他走遍天南地北,看過諸事,自身經(jīng)歷又坎坷沉浮,故而在佛學(xué)上總有與眾不同的超然感悟,令人驚艷頓悟。
可如今成為了永寧寺中的同門弟子后,謝枕玉突然發(fā)現(xiàn),自己當真坐在青燈旁的蒲團上研讀經(jīng)書時,反而總不得要領(lǐng)。
耐著性子在寺里苦讀一年,他卻日漸迷茫,是以前去向方丈虛心請教。
老和尚看他一眼,笑瞇瞇道:“你還未真正入得佛門,這樣深奧的佛經(jīng)自是讀不懂,不妨先與廟中小沙彌們一同研經(jīng),或是外出云游歷練幾年,或許會有不同感悟。”
謝枕玉不解,“方丈,那些經(jīng)書我已經(jīng)讀過很多遍了,且這些年游歷過的地方,或許不比您少?!?
他的確一來就選了那些晦澀難懂的佛經(jīng)來研讀,可這并不是因為他自視甚高,而是很多低階的經(jīng)書在出家前就反復(fù)咀嚼過,云游經(jīng)歷也頗為豐富。
他不理解,自己哪怕悟不透經(jīng)書奧妙,何至于與懵懂的小沙彌們比較,落得一個未入佛門的評價?
老和尚卻依舊不肯教他,“嘿嘿,一只腳跨過佛門,那也是未入佛門,跟小光頭們沒兩樣。以你目前的心境,不是該看這些書的時候,我再怎么教你也學(xué)不透的,說不定還越學(xué)越糊涂?!?
“你心中還有對塵世的牽掛在,若是真想?yún)⑽?,等了卻之后再來尋我吧?!?
謝枕玉回到廂房,心中微悶。
小秦帝的恩情已報,謝家也已斷了俗緣,更未沾染一片紅塵桃花,他怎么還會有牽掛呢?
他忍不住想起剃度當日,老和尚為他賜法號時,他以為是“無念”,對方卻強調(diào)是“吾念”,以及那別有深意的含笑眼眸。
苦思三日無果,他深思熟慮過后,決定聽從老和尚的建議外出云游。
去哪里好呢?
這些年來,他走動最多的地方便是東楚以及海域附近的諸國,也去過扶桑和高麗,曾遠行到草原和大漠。
謝枕玉突然發(fā)現(xiàn),遠方去的多了,近處卻還沒仔細看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