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怪李邦華急眼,在未來一年沒有收入的前提下,國庫一個月支出四成存銀,換誰都得急。
崇禎也開始重視這個問題,開源不能停,節(jié)流也得搞。
片刻后,崇禎抬起頭:“為何沒有海運?據(jù)朕所知海運成本是漕運的一半左右?!?
李邦華沉默良久:“此事說來話長,孝宗和穆宗時期嘗試通過海上運糧,但因為試航不利,再加上朝中反對人太多,最終沒能成行?!?
雖然深層次的原因李邦華沒說,但崇禎心知肚明,都是利益作祟。
那些都是陳芝麻爛谷子的事,崇禎懶得管,他直接拍板:“傳旨讓鄭芝龍的商隊運輸三十萬石糧草進京,運輸費用由你們兵部制定。同時給鄭芝龍父子和水師總兵黃蜚各寫一封密詔,讓他們偷偷進京,朕有要事相商?!?
李邦華搞不清皇帝要干什么,但作為臣子,不該問的就不能問,于是將這些信息快速記下。
就在他轉(zhuǎn)身要走的時候,崇禎突然問道:“黃得功到哪了?”
李邦華算了算:“三天前傳來的邸報說黃得功已到達徐州以南,按照每日行軍六十里計算,再有一個月就能抵達京師?!?
聽到這個消息,崇禎挺直了后背。
黃得功是他的底氣,也是此次圍獵建奴的主力部隊。
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黃得功,那么就是一個猛字。
崇禎十四年,黃德功與張獻忠激戰(zhàn)于潛山,面對的是闖世王馬武、三鷂子王興國,其中三鷂子是張獻忠養(yǎng)子,以作戰(zhàn)勇猛著稱。此戰(zhàn)黃得功面部中箭,卻以猛制猛,最終活捉兩人。
黃得功每戰(zhàn)必喝酒,暢飲數(shù)斗后再沖鋒陷陣。正是因為他異常的粗獷、勇猛,軍中人稱“黃闖子”。
在崇禎十七年四月中旬的節(jié)骨眼上,他能用的猛將也只有黃得功一人了!
“三件事!”崇禎開始制定部署。
“第一,你回兵部后擬一封圣旨,切記,是以兵部的名義起草圣旨,讓黃得功前去圍剿張獻忠,不再進京勤王?!?
李邦華懵了,他記得眼前這位皇帝親口對他說過,建奴會在五月中下旬入關(guān)劫掠。
京師可用之兵本就不多,現(xiàn)在為何要把黃得功調(diào)回去?
崇禎沒有解釋,繼續(xù)說道:“第二,在不驚動兵部內(nèi)部的前提下,建奴入關(guān)前你能將多少火炮,佛朗機還有火藥偷偷運往宣府?”
李邦華不是傻子,片刻后便分析出了崇禎這么做的原因。
他懷疑兵部內(nèi)部有奸細!
“陛下是懷疑...”
“李閣老不要多想,朕也只是懷疑,你剛剛掌管兵部不久,就算有奸細也與你無關(guān)!”
崇禎不是懷疑,是肯定!
先不提崇禎十一年,皇太極入關(guān)恰巧救了李自成和張獻忠這件事。
單就崇禎十五年皇太極派阿巴泰入關(guān)這件事,就能看出明朝內(nèi)部的奸細有多么可怕。
明軍六個巡撫加八個總兵,總兵力達到了近四十萬!
盡然找不到八旗兵主力!
要知道,阿巴泰可是在關(guān)內(nèi)待了八個月!
他甚至在臨沂解鞍放牧修整一個多月,期間也不曾有一支明軍進攻。
官兵怯戰(zhàn)時一回事,情報泄露才是重要原因!